從三要素入手 落實職業技能提升行動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落實《方案》的關鍵在于加強基礎能力建設,確保培訓質量。由于教育培訓的基本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培訓教師、培訓學員和培訓影響三個因素,因此培訓質量的監管應該從培訓的三要素入手,通過對培訓全過程的控制,實現高質量職業技能培訓。
培訓教師是主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對全黨全社會尊師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培訓教師是組織職業技能培訓的主體,是否能夠充分調動培訓教師的積極性是搞好職業培訓的重要前提。
一是不斷加強師資培訓。對于職業技能培訓重點項目,應組織相應的師資培訓,以提升關鍵能力,解決突出問題,并建立教師經驗交流平臺。
二是適時建立教師評價體系。應針對職業技能培訓的特點,探索建立合理的培訓教師評價體系。可以參考國際勞工組織的高質量教師培訓體系。
三是培訓師資人才自主選聘,保障合理待遇。這一點在《方案》中有所體現,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實行專兼職教師制度,可按規定自主招聘企業技能人才任教。在核定職業院校績效工資總量時,可向承擔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單位傾斜。職業院校在內部分配時,應向承擔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一線教師傾斜,保障其合理待遇。
培訓學員是中心
學員是培訓的受眾和中心,培訓的成果最終要體現在學員的技能提升上。
一是合理區分培訓對象進行培訓。《方案》將培訓對象分為三大類:職工、就業重點群體和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應針對不同的群體組織不同類型的職業技能培訓。對于企業職工,大力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普遍開展安全技能培訓,支持幫助困難企業開展轉崗轉業培訓。對于就業重點群體,開展勞動預備培訓、就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提升培訓等專項培訓,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業培訓和職業農民技能培訓。對于貧困勞動力,提供免費職業技能培訓,持續推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深入推進技能脫貧千校行動和深度貧困地區技能扶貧行動。
二是對學員給予補貼,解除其后顧之憂。《方案》中對學員的補貼可以總結為三方面特點:實現培訓資源公平性,開展免費職業技能培訓行動,對高校畢業生和企業職工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體現培訓社會包容性,對困難群體,培訓期間通過就業補助資金給予生活費補貼;注重培訓激勵性,符合條件的企業職工給予職業培訓補貼或參保職工技能提升補貼。
三是優化學員評價機制,提升培訓后發展空間。按照《方案》要求,要完善技能人才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評價方式,動態調整職業資格目錄,動態發布新職業信息,加快國家職業標準制定修訂。推動工程領域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支持企業按規定自主開展職工職業技能等級評價工作,鼓勵企業設立首席技師、特級技師等,提升技能人才職業發展空間。
培訓教材是實質
培訓教材是職業技能培訓的關鍵要素,是培訓標準化的重要手段。對此,《方案》提出,要加快職業技能培訓教材開發,規范管理,提高教材質量。
一是針對三大重點群體構建培訓教材體系。培訓教材體系包括企業技能提升和轉崗專業培訓、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技能扶貧工作三大體系。在教材內容上,《方案》要求,在所有培訓體系中都要加強職業技能、通用職業素質和求職能力三方面培訓。
二是通過教材規范培訓過程管理。《方案》指出,職業技能培訓應大力推廣“職業培訓包”等先進培訓方式。“職業培訓包”是集培養目標、培訓要求、培訓內容、考核大綱等為一體的職業培訓資源總和,是職業技能培訓規范性技術文件。編寫培訓包教程應遵循職業培訓教學規律,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企業技術進步的實際需要。
三是以教材推動培訓制度落地實施。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教材由三類教材組成,包括通用素質類、專業基礎類和操作技能類,是學徒制培訓的落地抓手。(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出版集團 宋臻)
(編輯: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