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特崗教師免費授課,托起山村娃小提琴夢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文/視頻 通訊員 童丹平 劉文雅 楊璧嘉 三湘都市報全媒體記者 黃亞蘋
重巒疊嶂的山嶺,貼在藍色的天邊,包裹著靜謐的村莊。5月10日中午,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福壽山鎮(zhèn)蘆溪小學,悠揚、婉轉(zhuǎn)的小提琴聲從教學樓飄出。“手型調(diào)整好,琴弓和琴弦垂直。”特崗教師楊首駿看著面前的7個孩子,不斷重復著要領(lǐng)。
蘆溪小學新建于2021年,僅有9名老師和131名學生。2021年,楊首駿通過湖南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分配到這里,主要負責五年級的語文、全校6個年級的音樂課。2024年,是他免費教授小提琴的第二年,他想通過小提琴托起山村孩子的音樂夢。
特崗教師免費教授小提琴
2021年,29歲的楊首駿報考湖南特崗教師考試,被分配至岳陽市平江縣蘆溪小學。特崗教師是農(nóng)村學校義務教育階段特設(shè)崗位,是國家為支持農(nóng)村教育發(fā)展,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教師到農(nóng)村初中、小學任教。
大學主修小提琴,為何不在課余時間做點什么?一把小提琴,就能激發(fā)山區(qū)孩子對音樂的熱情。來學校不到一年,楊首駿萌生免費開設(shè)小提琴課的想法,現(xiàn)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家長一聽說要買琴,都連連搖頭,覺得太貴了!”
小提琴太貴,他多番聯(lián)系工廠,將單價控制在300元;不耽誤文化課學習,他放棄午休時間,將免費的小提琴課挪到每周三中午;讀五線譜、練基本功太枯燥,他在教學中融入數(shù)學知識……楊首駿的小提琴課堂如期開課了。
“最開始通過定位貼紙用眼睛看,慢慢到用耳朵聽。”楊首駿坦言,農(nóng)村孩子大多沒有接觸過專業(yè)的樂理知識,準確識別E弦(mi)、A弦(la)、D弦(re)、G弦(so)四根弦的標準音,通常需要1至3年。很多時候,孩子們第一天學會如何架琴、手怎么擺,第二天就全忘了。
左手指關(guān)節(jié)如何正確發(fā)力抬起、肩托怎么裝、上半弓如何正確運弓、大臂提起時持弓的手腕如何放松下沉,小提琴演奏講究身體各部位間力量的配合,為了學生盡快掌握五線譜識讀竅門、小提琴演奏要領(lǐng),楊首駿將每周五中午定為集中練習、糾錯時間。
枯燥的基本功練習“趕”走了不少學生。“只剩7個學生了,讓孩子克服愛玩的天性本身就很難。”楊首駿堅信,勤奮練習一定能取得結(jié)果,“希望他們能享受學習音樂的過程,每個孩子都有明顯的進步。”
目前,7名孩子都能熟練演奏《外婆的澎湖灣》《搖籃曲》《剪窗花》等歌曲。
學生讓他簽“不離開”承諾書
“當老師是個意外。”到蘆溪小學教書前,楊首駿在長沙工作。如今,他每周奔波在平江和長沙之間,無數(shù)個一百多公里,讓他有過離開的想法。
“曾經(jīng)想放棄教師崗位回長沙,但班上孩子一再挽留,還讓我簽‘不離開’承諾書,害怕我會離開。”談到這里,楊首駿嘴角微微上揚,無論是學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真情實感,抑或是孩子們隨口一句“你像我爸爸一樣”,簡單而深刻的愛成為他堅持下去的理由。
在學生心中,楊首駿既是老師也是朋友。班上部分孩子的家庭情況特殊,他會密切關(guān)注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疏導;學生們主動分享小秘密時,他是傾聽者,給予應有的尊重。獨屬于楊首駿和蘆溪小學的雙向奔赴,讓雙方建立起無法言說的信任感。
“在學校不撤并的情況下,我會一直待在這里。”曾經(jīng)想要在大山里“躺平”的楊首駿,語氣堅定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