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診師“正規軍”來了!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陪同掛號、引導就醫、跑腿拿檢查報告……
近來,陪人看病的陪診師成為一種新職業,在各大城市悄然“興起”,他們扮演著“臨時兒女”“臨時家人”的角色。
“陪診師”的出現,為解決一些患者的就醫難提供了解決方案。然而,由于目前陪診服務并未進行統一規范,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引起關注。
好消息是,養老服務陪診師培訓在滬首開,陪診“正規軍”來了!
首批“上海養老服務陪診師”培訓開班
9月24日,上海開放大學與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首次聯合開展“上海養老服務陪診師”公益性培訓,來自本市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長者照護之家、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護理站及相關養老服務機構的約80位為老服務工作人員參加培訓。
培訓主要賦能社區居家為老服務的人才隊伍,同時,也“以良幣驅逐劣幣”,讓某些“營銷性”陪診遠離出門求診的老人。
今年4月,上海市民政局聯合相關部門制定了《上海市開展特殊困難老年人探訪關愛服務的實施意見》,要求各區為特殊困難老人提供居家安全、精神慰藉及其他個性化服務,幫助解決老年人居家養老的實際困難。
對此,上海部分街鎮紛紛展開多種形式的探索,有的街道推出了包含助醫服務的居家頤養計劃,有的街道列出了居家養老服務菜單,將陪診服務納入可供選擇的項目。
然而,面對老人們的就醫陪診需求,專業人才隊伍的短缺成為亟待破解的難題。
楊浦區四平老齡事業發展促進會秘書長張蓉蓉說:“轄區內獨居老人近2000人,會有相應的社區志愿者進行關愛,每位志愿者每天需上門探訪30到40位老人。部分老人確實有就醫陪診的需要,但志愿者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專業技能上都很難滿足他們的陪診需求。”
培訓哪些內容?
新推出的“養老服務陪診師”培訓,內容包括養老服務基礎知識和陪診服務專業技能。
核心課程內容為陪診服務基本流程,包含診前服務(接洽病人、預約服務、看診準備工作)、診中服務(等候就診、就診、檢查、取藥)、診后服務(預約復診、心理支持、康復指導)等。
其他課程內容還有醫療機構及醫師信息查詢、各類預約掛號方式、一般疾病分科分類規則、就診基本流程、各類特殊檢查注意事項、醫囑執行、住院和轉院辦理、醫保常識、老年人心理護理、陪診服務溝通技巧,以及陪診服務規范與法律責任。
據悉,上海將分批開展“養老服務陪診師”培訓,今年計劃培訓500人左右,覆蓋到全市各區,旨在培育一支高質量、專業化的陪診員隊伍,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日漸凸顯的助醫需求提供人力資源的支撐。
陪診師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職業?
服務半天收費300~800元
陳語涵從事專業醫學陪診,建立了穩定的獲客渠道,從一開始每周接待2-3個客戶,到現在幾乎每天都有客戶。
關于服務收費標準,她說目前行業無標準,一般半天陪診服務收費300~800元不等。
“我服務過一位70多歲的乳腺癌患者,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沒有手術的機會。她很害怕,甚至開始思考遺產分配。家屬找到我后,我一路陪同她就診,先通過新輔助化療,順利將病灶縮小獲得了手術機會,術后再輔助化療加局部放療,治療效果很好。我在陪診過程中給予她的不僅是陪伴、建議,還有一些心理的安撫。”
陳語涵認為,一個好的陪診員,需要有基本的醫學知識,熟悉各大醫院的環境和看病流程,耐心、細心,保護客人的隱私。
當好患者的“跑腿員”
在醫院內提供路線指引,是陪診師的主要工作之一。為了能讓患者就醫效率更高,“依帶陪診”的陪診師上崗前都會去醫院實地了解布局,熟記各科室、診室的具體方位。
在腦海中構建各個醫院的地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對于常常穿梭在不同醫院的陪診師來說,甚至可以算是個體力活。
“一樓外科門診、二樓內科門診、三樓全科、四樓專家門診……”踏進湘雅醫院門診之前,譚婷再次將醫院“地圖”在心里過了一遍。
“很多外地來長沙看病的患者對就診流程不熟悉,比如什么病掛什么科室的號?提前多久預約?到了醫院之后怎么迅速找到診室?掃碼、繳費、做檢查和拿結果又該怎么操作?”譚婷說,“之前我開民宿時有客人急著回家,但是檢查結果還沒出,常常托我們幫忙取報告再寄給他們。”譚婷認為,陪診師的市場還是不小的。
及時紓解患者情緒
今年58歲的張晉瑋已經在南京當陪診師1年了。
上午10點多,陪診師張晉瑋和此前約定的蔣阿姨見面。蔣阿姨患有關節炎,此前已在醫院做過檢查,這次是來復查的。
“阿姨,三樓看病的人比較多,您先在一樓這兒坐會兒,等到10點20分,我們再上去。”蔣阿姨預約的是風濕免疫科門診,就診時間是10點30分。“您是22號,我已經幫您在這兒簽過到了,先在這兒坐會兒,等著叫號就行。”在陪蔣阿姨候診時,張晉瑋指導記者陪她聊天,一方面了解病情,一方面要緩解情緒。他是東北人,語言中自帶親和力,與老人溝通起來幾乎沒有障礙。
就診時,蔣阿姨講述上一次檢查之后的病情變化,右膝有時候疼得走不了路,右肩有時候也會疼,燒菜顛勺都沒力氣。說著說著,她的眼淚忍不住掉下來了。此時,張晉瑋立刻從背包里掏出紙巾遞了過去。
等到離開診室,他攙著蔣阿姨邊走邊說:“張主任剛也說了,咱這個是老年人常見病,好多人都有的。”他接觸過的陪診對象以老年人居多,有的人甚至進診室或者做檢查前,雙腳都在發抖,站都站不穩。這就需要發揮陪診師的作用,要及時紓解陪診對象的焦慮情緒。
月入過萬元并不輕松
薪酬過萬,時間自由,入行門檻低……在不少人眼里,陪診師是“高薪熱門職業”。
然而,陪診師并非大眾所想的一樣能輕松月入過萬。
據《陪診師職業調查報告(2022)》顯示,有陪診從業經歷的受訪者中,以女性從業者為主,占比超五成,90后、95后成為陪診主力,占比近七成。
從不同地區來看,受訪陪診師來自其他省會/直轄市的比例較高,占36.04%,其次是來自北上廣深,占24.77%。
薪資上,87.58%的受訪者表示陪診月收入在1萬元以下,其中月收入5001~8000元的占37.04%;僅11.11%表示月收入在1萬元以上。
以上海為例,陪診師崗位可選擇公司不超30家,9成招聘起薪低于1萬元。比如陪診師小莉,每接一單大概在200元左右,每月大概能接20單,每月收入僅在4000元左右。
除此之外,大部分陪診師還有著工作時間長、客源不穩定、行業標準不統一、受到歧視等各種困擾。
有市場更需有規范
對于陪診師,各方有不同的看法:
患者家屬
上海市民奚小姐表示,這個新型職業,幫助她解決了大難題。種新事物也需要正確的引導方向和規章制度去約束。“比如收費標準純粹靠雙方討價還價,我找的陪診半天需支付200~500元。還有,如果在服務過程中產生糾紛,我不知道去哪里維權。”
院方
上海某三甲專科醫院的門診管理辦公室負責人表示,院方希望是家屬陪同,有個值得信賴的監護人比較好。“就目前來說,陪診還處在一個模糊地帶,也可能擾亂醫療秩序。比如,陪診是不是會變成醫托?是不是會泄露患者隱私?大量陪診員涌入醫院開展商業行為,有可能打破公平就醫的模式。”還有觀點認為:
陪診師應與“黃牛”劃清界限
在人社部等部門于2020年7月發布的9個新職業中,“社群健康助理員”榜上有名,“為患者提供預約掛號、繳費、取藥、辦理住院手續等協助服務”是其職責之一,這就是陪診師的主業。沒有什么比納入新職業目錄更能體現一個行業的重要性。陪診師這個新職業好是好,怕只怕路走遠了,就忘記自己當初為什么出發。換言之,就是怕異化、怕變味,比如有些陪診師淪為新“黃牛”,為一己之私而誤導甚至欺騙患者,最后壞了名聲、毀了行業。
由于陪診師行業剛起步,行業規范尚未跟上,因此難免出現因入職門檻低而導致人員素質不夠高、服務內容不規范、同業競爭不正當、消費維權不容易等現象。規范是一個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陪診師也不例外。制定陪診行業準則和規范,明確職責范圍、就業要求、服務內容及收費標準等,加強管理與有序引導,完善投訴受理及責任調處等追責機制,是新行業行穩致遠的題中之義。
給“陪診師”配一把“規范鑰匙”
要讓“陪診師”這一新興職業行穩致遠,須配一把“規范鑰匙”。相關職能部門應適時將“陪診師”納入新職業分類,完善“陪診師”行業規范和標準,包括設置準入門檻、持證上崗、規范收費標準、建立備案登記制度等,并予以嚴格管理。只有讓其有“規”可循、對“標”服務,才能避免無序發展,促進其有序、健康、良性發展。
此外,“陪診師”還需通過豐富醫學素養、加強醫療知識學習,不斷提升陪診服務質量,做到根據患者病情及時引導和幫助患者“精準診療”,從而讓“陪診師”成為“多贏”的診療服務新職業。